问产妇高烧如何治疗
病情描述:
产妇高烧如何治疗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产妇高烧多数是子宫内膜感染了炎症或是着凉,感冒引起的,如果体温超过38.5度,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化验血常规和超敏c反应蛋白,明确引起发烧的原因后,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停止母乳喂养,服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烧,使用足量的抗生素静脉滴注,完全恢复停药超过三天再继续给宝宝哺乳。
意见建议:
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多喝水,多排尿,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退热,清淡饮食,不要吃辛辣刺激和冰冷的食物。
为你推荐
-
肛瘘如何治疗肛瘘是一个隧道,它是肛门直肠里面直肠肛管里头,一个隧道通到肛门外面,这种隧道的话吃药是基本上治不好的,当然我不是说百分之百,可能有那么几百万个里头有一个病人,可能吃药他不治疗就好了,也有这种可能性,人体是复杂的,但是绝大部分99.99%的病人,可能都需要手术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包括肛瘘的切除术,就是整个隧道的挖除,肛瘘的切开术,把一个隧道把它敞开变成一个大峡谷,让它慢慢长好,还有一些这个肛瘘比较高,跟肌肉的关系比较密切,我们医生不敢一次把它切开,做挂线术,甚至还包括现在比较热门的一些LIFT手术呀,就是保留括约肌的一些术式,挂虚线各种各样的手术,总体来说得了肛瘘保守治疗,只能说缓解他的症状,缓解疼痛缓解流脓这些症状,但是它还是反复发作,如果想彻底的治愈肛瘘,手术可能是唯一的途径01:23
-
肛裂如何治疗?肛裂的治疗我们也分为它的病情的轻、中、重的不同,比较早期比较轻的我们叫一期肛裂就是肛门出现一个很新鲜的表浅的裂口,这个时候我们建议可以用保守的方法应用一些痔疮膏促进伤口愈合,我们常用的比如说马应龙痔疮膏还有像这个肛泰软膏这些效果都是非常好,但是有一些我们治疗烫伤的些药膏对于促进局部的这种创面的愈合效果也是非常好的。02:45
-
成人高烧不退如何治疗成人正常体温一般是在36.8到37.2度之间,可有低热、中度发热和高热。所谓的高热是指体温在39到40度,和超高热,超高热人体温是大于40度。引起高热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有支气管、肺部感染,肺脓肿以及扁桃体化脓,盆腔炎,甚至一些长时间过度缺水的患者,也可以出现高热。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高热不退,在临床上,要及时找出原因,给予退热等对症治疗。主要用的方法有:一、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可以用35%到75%之间的酒精,给予腋下腹股沟,还有颈动脉等处进行擦浴,同时也可以用温热的水去泡脚,或者是擦拭局部身体也可以散热。二、也可以口服一些布洛芬或者是贴一些退热贴,以及肛门塞入退热栓,均可以起到退热的作用。以上方案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情况请按药品说明或到正规医院按医嘱用语音时长 2:01”
-
甲减反复高烧如何治疗?甲减患者出现反复高烧,一方面甲减的药物不能停用,同时就要寻找什么引起来的高烧,一般是由于感染引起来的,对于甲减患者来说,如果在没有接受治疗就出现这种反复高烧,还要警惕黏液性水肿昏迷的出现,因为反复高烧,可能会是一个诱因导致黏液性水肿昏迷的出现,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处理这些情况,造成甲减常见的病因有碘131治疗后。甲状腺手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这些病引起的甲减约占全部甲减95%以上,而这些病因导致的甲减是需要终身性的,需要终身替代治疗的。大部分甲减患者通过治疗甲功正常之后都可以跟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学习。语音时长 01:10”
-
成人高烧不退如何治疗成人高烧不退,主要是由于体内部分器官有炎症或者是有其他的一些病变而引起的。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退烧的处理,避免引发其他的一些并发症。另外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相关的检查来明确病因,进行对症的治疗。一般建议患者可以做胸部的x片以及血常规的检查。
-
甲减反复高烧如何治疗?病情分析:甲减反复高烧,需要正确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药物降温,如果体温升高但是在38.5℃以下,可以使用头孢拉定、头孢地尼、头孢克肟这些药物抗感染治疗。甲减反复高烧,可能和甲状腺重度感染有关。意见建议:甲减反复高烧,在平时生活中要避免劳累过度,避免进食过于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在平时生活中,要多锻炼身体,规律作息,增进营养,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
高烧退了现在咳嗽如何治疗?高烧退了,但是如果还有咳嗽,应该根据咳嗽的性质给予治疗。那如果病人咳嗽伴有咳脓痰,这类的病人说明抗感染的疗程不够,应该继续给予抗感染的治疗,同时给予祛痰的药物对症处理。高烧了以后,如果病人咳嗽,没有咳痰,也就是以干咳为主的咳嗽,这类的病人不需要继续抗感染的治疗,那这类的病人只需要给予止咳药物的对症支
-
间歇性高烧如何治疗间歇性高烧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间歇性高烧可能是流行性感冒、尿路感染、肺炎等原因引起。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经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等,流感病毒会侵袭上呼吸道系统,容易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就会出现体温上升,还可伴随流鼻涕、打喷嚏的症状。建议在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