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黄疸超过多少照蓝光
病情描述:
黄疸超过多少照蓝光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如果新出生的新生儿宝宝黄疸值超过15mg/dl,明确是生理性黄疸就需要照蓝光治疗。蓝光照射可加速宝宝体内胆红素的排出。
意见建议:
注意多给宝宝喂开水或者葡萄糖水,少量多次喂养母乳,通过多排泄尿量和粪便,促进胆红素的排出,避免聚集在体内。时间长未消退的,要咨询医生服用退黄药物治疗。
为你推荐
-
新生儿黄疸多少需要照蓝光在我们临床上有一个表,表上有高危、中危、低危这些因素,我们要根据这些情况,然后再根据孩子的日龄,根据孩子的胎龄,来通过查表来决定,这个孩子是不是需要蓝光照射。如果一个早产孩子,他可能是10毫克,一个足月的孩子他可能也是10毫克,他没有高危因素,足月儿孩子就不需要照射,但是对于早产孩子就需要照射。比如对于两个足月的孩子,一个孩子是溶血病,就是ABO溶血病;另一个孩子他没有高危因素,是个正常的孩子,如果同样是10毫克,这个孩子可能就不需要照射,而有ABO溶血病的孩子,咱们就需要照射。或者说我们一半都要划光疗对照表,或者换血的对照表,要根据它的日龄、胎龄,还有高危、中危、低危因素,来判断这个孩子需要不需要光照,还是需要换血。01:30
-
新生儿黄疸照蓝光要照多久在临床上没有一个死规定,一般我们照射不超过72个小时。但是我们要根据黄疸的轻重,来判断照射的时间,一般在蓝光的照射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参考值,就是多大的孩子,达到什么水平才进行照射。蓝光照射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多大副作用,副作用一个是皮疹、一个是腹泻,再一个它对眼睛有损伤,还有可能对会阴部有损伤,但是在照射时都要戴上眼罩和保护会阴。如果孩子出现皮疹或者腹泻,蓝光停止以后,他的症状就会消失。但是蓝光照射只是一方面治疗,其他的我们还有一些辅助的治疗,比如我们要吃上益生菌,注意补水、补碱性液,甚至要输一些白蛋白,帮助结合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01:18
-
新生儿黄疸超过多少需要照蓝光新生儿黄疸又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由于体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皮肤黏膜和其他脏器的黄染。在临床上根据黄疸的严重程度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在临床上需要治疗的临界值是经皮胆红素大于12.9,或者是静脉血的胆红素大于220,则可以考虑住院行蓝光治疗。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溶血相关试验,看是否是溶血性黄疸,如果是还需要进一步使用白蛋白和丙种球蛋白,甚至是换血疗法来降低体内的胆红素水平,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另外,照日光灯和太阳光也有和蓝光相似的疗效。语音时长 01:13”
-
黄疸超过多少需要照光婴儿出现黄疸,多数都是属于生理性黄疸,一个星期后会自动退黄的,对于黄疸数值比较高的,超过17的。也可以通过蓝光治疗帮助退黄,如果不是很高可以晒几天太阳就能好,如果超过22,需要就医治疗。黄疸是体内胆红素浓度高的结果而胆红素主要是红血球的代谢产物,当红血球老化破坏时,血红素就会游离出来,经代谢后产生胆红素。胆红素通过血液运送到肝脏,经肝脏的代谢后,由胆管排泄于肠子内。当上述的代谢路径发生问题,造成血中胆红素的堆积,就会形成黄疸。有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常是疾病的一种表现,应寻找病因。语音时长 1:24”
-
新生儿黄疸超过多少需要照蓝光病情分析:一般针对于新生儿黄疸值,病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24小时之内出现,或出生5天后出现。如果胆红素在第一天24小时内超过85μmol/L,或者在72小时内超过220μmol/L,建议可以需要适当照一下蓝光治疗,这样更容易将体内的黄疸降低,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意见建议:需要监测黄疸指数水平,包括检查经皮测黄疸值以及检查肝功能胆红素的水平。 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大小便情况,保证大便畅通,注意吃奶情况,精神睡眠状态,随时复诊。
-
新生儿黄疸超过多少需蓝光病情分析:如果是足月新生儿,黄疸超过220umol/l时,早产儿黄疸指数超过250umol/l时,属于病理性黄疸,需要住院照蓝光治疗。意见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大部分都会经历一个黄疸过程,需要密切监测宝宝的黄疸变化,注意观察宝宝的皮肤及巩膜的黄疸变化,要尽早开奶,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及时诊治病理性黄疸,防止出现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
黄疸超过多少要照蓝光黄疸在临床中是指黄疸值,黄疸值超过多少要照蓝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如果是成人,黄疸值超过17.1μmol/L需要照蓝光,如果是新生儿,黄疸值超过12.9μmol/L需要照蓝光。黄疸通常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一般会表现为皮肤、黏膜、巩膜变黄,小便颜色发黄,皮肤瘙痒等症状。黄疸照蓝光的原理是在特定
-
小孩黄疸多少照蓝光在国际上黄疸需要治疗的数值也越来越松了,从原来十二毫克需要去照蓝光到现在的十五毫克之下都不用额外治疗,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吃奶正常就可以再观察。新生儿科医生一般会结合宝宝的胎龄,日龄,体重,健康状况,有无高危因素及黄疸化曲线参考范围等多项指标来综合判断是否进一步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