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患者如何自己判断糖尿病足血管病变
病情描述:
患者如何自己判断糖尿病足血管病变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疼痛或者足部麻木的症状时,则考虑糖尿病足血管病变。这时患者需要去内分泌科,进一步完善糖尿病足相关的神经功能检查,来进一步确诊。
意见建议:
建议患者平时要注意足部保养,不可以使用热水来烫脚,不要穿小码鞋、高跟鞋,以免导致足部受损。一旦糖尿病患者发现足部有破溃,需要及时去内分泌科进行专业的诊治。
为你推荐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锻炼糖尿病足患者如何进行锻炼呢。我们要分具体情况,如果说患者已经经过有效的治疗,腿上做了支架或者搭桥手术、血管打通了、溃疡面已经愈合上了,这个时候我们鼓励病人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比如说他以前走个三五百米就疼,那我们尝试着先走三百五十米,每天多走十米这样的话一点点地增加活动量,我们这个叫增加跛行距离。然后从血管解剖的角度来讲会增加侧支循环的建立,就比如说主干道堵了,它通过侧支循环也能供血。这样的话能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避免以后的溃烂。还有就是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像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这些个药物,防止血管的这种继续狭窄。因此就是在锻炼的情况下,一定要有医生指导在这个药物治疗的同时,不能说只锻炼不吃药。01:29
-
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糖尿病的血管病变,我们专业的术语叫糖尿病的血管的并发症,这个是糖尿病非常重要的,一大块的并发症,这也是糖尿病病人后期,会出现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分为两大块。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是叫大血管并发症,这个大血管简明扼要,就是比较粗的血管,比如说我们颅内的血管、动脉,然后它会出现问题,我们的心脏、冠脉会出现问题,我们下肢的血管这都是粗的,它会出现问题。长时间的血糖高,不是一天的事,长时间的血糖高,它会导致这些动脉里头长斑块,发生硬化,出现狭窄甚至闭塞,那就会导致脑卒中。所谓的脑梗、脑出血、冠心病、心梗,还有我们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会出现糖尿病足,这些病都是可以致残、致死的,所以说我们说为什么要强调,一定要控制好,因为一旦到这个时候,我们就好不了了,就不可以逆转的,这是大血管的问题。微血管有两个典型的,一个叫视网膜病变,我们视网膜的血管很小叫微血管,它会出血、它会增生、它会失明,然后我们的糖尿病肾病,这是第二个,它还会出现尿蛋白的问题,出现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所以说这几乎一大半的糖尿病的并发症,都是由血管导致的,所以我们在这块必须得重视。01:51
-
患者如何自己判断糖尿病足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常见的症状,有皮肤温度不正常,过凉,感觉不正常,有麻木,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比较弱,这些都提示有糖尿病足血管和神经病变。糖尿病足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出现治疗比较困难,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都筛查一下糖尿病足。正规医院,都有专业的周围神经病变检查,可以做一下10克尼龙丝感觉,音叉振动感觉,针刺觉,温度觉等等,平时每天都要检查一下足部,看有没有红肿,破溃,水泡等等。语音时长 01:09”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自己判断血管病变的发生糖尿病足患者想要自己判断有没有血管病变的时候,例如可以用手指按压脚背上的足背动脉,感受一下脉搏跳动的情况,如果跳动明显,说明血流状况是正常的,如果跳动不明显,甚至摸不到跳动,就说明血管是有狭窄甚至阻塞的,此时是容易发生糖尿病足的,应该提高警惕。而且如果患者平时是有间歇性跛行情况的时候,也应该是下肢血管病变的一种提示。糖尿病足出现间歇性跛行,主要表现为因腿疼而走走停停。语音时长 01:09”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自己判断血管病变的发生病情分析:糖尿病足患者发生血管病变时会有一定的感觉,如果自己出现双手双下肢对称性麻木,疼痛等,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意见建议:建议一定要积极的控制好自己的血糖,发生病变时要及时的给予神经末梢的营养药物和改善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使用,不能自行的调整药物。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分类病情分析:糖尿病足的患者可以根据足部破溃的情况分为轻中重三类。轻度患者足部皮肤没有破损,或者有浅表皮肤破损,没有侵犯到肌层。中度患者足部溃烂较重,侵犯到肌层。重度患者足部溃烂十分严重,往往侵犯到骨质。意见建议:建议糖尿病足的患者,一定要在疾病的早期就诊内分泌科,及时给予相应的抗炎,扩血管,降糖等对症治疗,防止糖尿病足溃烂进一步加重,一些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往往需要进行截肢。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自己判断血管病变的发生糖尿病足的患者如果想判断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可以自己触摸足背动脉的搏动。如果血管是正常的,足背动脉搏动非常有力清晰。如果触摸不到或者减弱,说明可能存在下肢血管病变。建议糖尿病足的患者彻底的清创,换药,并且给予抗感染,扩血管,活血化瘀,营养神经
-
糖尿病足患者如何锻炼糖尿病足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锻炼,因为适宜的运动,可以改善糖尿病足血液循环,降低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适宜的运动为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游泳,打太极拳,有氧体操,爬楼梯等。运动时间自10分钟开始逐步延长至30到40分钟,运动频率每周至少5次,运动准备每次运动前应进行5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