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急性心力衰竭多久能醒
病情描述:
急性心力衰竭多久能醒
答医生回答
病情分析:
心衰昏迷能否醒来需要明确昏迷的原因以及是否进行积极治疗,如果是由于呼吸心跳骤停引起,心跳不能恢复就无法苏醒。如果是因为电解质紊乱引起昏迷,比如低钠低钾血症,通过积极的纠正低钠低钾,往往能够苏醒。
意见建议:
心衰的患者出现昏迷,建议行颅脑CT检查,排除脑出血,脑梗塞等器质性的病变。另一方面,需要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严格的记录出入量,密切观察病情。
为你推荐
-
急性心力衰竭能治好吗急性心力衰竭能不能治好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原来有基础心脏病,比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发生了急性心衰,一般即使把急性心衰纠正了心衰也不能完全治好。但是有一些情况,比如没有基础病又比较年轻的人,由于特殊的原因,如输液过多、过快或者是去高原导致的急性心力衰竭,在进行及时治疗,纠正以后,一般能够治好。01:17
-
心力衰竭能活多久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事实上,随着我们心血管诊疗技术的提高,比如像我们支架植入,比如像我们起搏器、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等等,很多心脏病都被救过来了,那么就造成心衰的发生率是在增加的。那么心衰的病人,他预后是不太好的,五年的生存率大约是50%,就是比一般的癌症还要低。当然这个取决于,不同的疾病的阶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基础心脏病,所以我们主张,就是心衰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为越早它好多因素是可逆的,比如有些心衰,是由于快速心律失常引起的,比如像房速、室速这些,或者频发的室早引起的,这种叫心动过速性疾病,这一类心衰是可逆的通过射频消融。还有一些是由于大量喝酒,那么早期戒酒了,他的心衰也是可逆的。还有一些是病毒心肌炎,扩张心肌病,同时伴有宽QRS波心动过速,这种病人心脏收缩不同步,那么我们给他植入,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也叫做CRT或者CRTD,就是带有除颤功能的,心室同步化起搏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心脏有些就可以完全恢复正常。所以我们主张发现心衰了,要及早到有经验的医生那里去看,给你好好地调药、好好地诊治。02:34
-
急性心力衰竭多久能醒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患者如果出现了意识障碍,多考虑两种原因,一种是由于心力衰竭导致心源性休克,大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意识障碍,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由于急性心梗导致急性肺水肿,从而引起急性的呼吸功能衰竭,导致缺氧或者是二氧化碳严重潴留,从而影响到大脑的意识。如果缺血缺氧时间比较短,治疗比较及时,在缺氧得到纠正以后,意识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恢复。如果缺血缺氧时间比较长,会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大脑细胞受损所导致的,即使后面缺血缺氧得到纠正以后,意识情况也很难恢复,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永久性的意识障碍。语音时长 01:26”
-
急性心力衰竭诊断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严重的极速降低,出现一些急性的症状。左心衰和右心衰出现的症状有所区别,左心衰这时候会造成肺部瘀血,出现急性肺水肿的症状,通过临床症状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判断,再加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基本上就可以做出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这个诊断并不难,对于右心衰此时有肺部基础疾病,也就是说肺部疾病是造成右心衰的常见原因,比如说原发性的肺动脉高压急剧升高,这个时候就可能造成急性的右心衰竭,因此在诊断上也是通过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才能诊断的。语音时长 1:28”
-
急性心力衰竭吗啡病情分析: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由于心功能下降,可出现胸闷气喘,全身循环衰竭等情况,此时可以使用吗啡,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张全身的小静脉,减少静脉的回流,从而降低心脏的负担。意见建议: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需要给予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存在紧张焦虑,胸痛的患者可以使用吗啡,但用量不宜过多,以免导致呼吸抑制。
-
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吗病情分析: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会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会引起缺血缺氧的症状。意见建议:急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急诊科就诊,需要完善血常规、心肌酶、心电图、BNP以及心彩超、胸部X线片,同时要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以及吸氧等治疗。
-
急性心力衰竭护理诊断急性的左心衰竭的护理诊断,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心搏出量不足,这个主要是由于急性的心功能不全所导致。二、机体交换受损,与急性心力衰竭导致急性肺水肿有关。三、恐惧,这个与窒息感和呼吸困难有关系。四、活动无耐力,主要是因为心搏出量减少,呼吸困难,所以活动耐力下降,甚至是在休息状态下会出现这种症状。五、清理
-
什么是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者加重的心脏功能异常。主要跟心脏方面的疾病密切相关,比如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等。会出现急性肺水肿,少尿,休克,晕厥,心跳骤停,因积极的治疗,急性的症状。预防急性心力衰竭,首先应针对心脏方面的基础性病变,积极的治疗。避免一些高危因素,避免情绪过度紧张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