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高医生:您好,我的胆囊息肉年前检查的是1
2020-04-03 1457次
病情描述:
高医生:您好,我的胆囊息肉年前检查的是1.0×0.6,连续3年左右,都是0.8×0.8,0.9×0.6,就是这些数字,我可以暂时不做手术吗,如果不长大的话,还可以坚持吗
提示:线上咨询不能代替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答咨询实录
为你推荐
-
什么是胆囊息肉一般胆囊息肉其实是一个挺常见的病,往往在体检做B超的时候报出来有胆囊息肉或者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其实是一个意思,多说明黏膜上附着的大小不等、多少不等的息肉样突起。一般只要息肉不大于一公分,生长缓慢,不需要任何处理,往往建议定期复查,复查频率差不多一年做一个B超就可以。一般息肉往往分成两种可能,一种就是多发的,这种往往是胆固醇性息肉,风险更小;一种是单发的,甚至有可能是宽基底、有血流,这种息肉相对来说有可能会生长,甚至将来有可能会癌变。01:07
-
胆囊息肉的治疗胆囊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胆囊疾病,通常包括胆固醇息肉、腺瘤,恶性的胆囊息肉就是我们说的胆囊癌。在治疗上,如果是良性的胆囊息肉,在小于一公分以内可以在门诊随访定期复查,也不需要吃任何的药物。如果胆囊息肉大于1公分,就需要外科来处理,通常是胆囊切除或者是保胆摘除息肉。如果是胆囊息肉癌变,就需要切除胆囊,以及综合性的治疗。总体来说,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是非常良好的。01:02
-
胆囊息肉是怎么检查的对于单纯胆囊息肉的患者,需要在空腹的状态下进行上腹部的彩超检查,通过彩超检查多可发现患者胆囊内的息肉样改变。需要患者动态的予以观察,一般每隔1年进行上腹部的彩超检查。如果患者胆囊息肉的直径大于1个厘米,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进行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另外对于极个别的胆囊息肉患者,如果出现腺瘤性息肉的恶变,而出现胆囊局部的增厚,以及表现出患者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抽血做肿瘤标记物的检测,以及考虑进行上腹部的增强CT检查以及核磁共振检查,判断患者胆囊部位是否有肿瘤性病变的存在。患者在平常的生活过程当中需要注意避免进食胆固醇含量过高的食物,注意充分的予以休息。语音时长 01:13”
-
我的胆囊息肉1.3不见了事实上这样类似的病例在临床上也是时有发生的。例如有些患者,经常规体检,如B超、CT,发现自己胆囊内长了息肉,但是因为没有特殊的临床症状,没去处理它,过了一段时间,再做B超、CT,发现胆囊息肉已经消失不见了,这种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但这种情况一般针对的是隐性胆囊息肉,并且疗效比较差,发生率比较低,同时患者还需承担一定的风险。这是因为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由于慢性胆囊炎症长期反复刺激形成的炎性息肉。有些是由于患者生活作息不合理,饮食不规范所致,例如有的患者喜欢熬夜、不吃早饭、暴饮暴食,喜欢吃一些高油脂、高胆固醇的食物,有些患者喜欢吃一些辛辣、刺激、酸冷的食物,这些习惯都容易诱发胆囊息肉的形成。第三种情况是部分胆囊息肉的患者,可伴有胆囊结石或者是先天性的胆道畸形,引起胆汁流出受阻,从而继发胆囊息肉的形成。最后一种情况是部分胆囊息肉者可能有家族史,有内在遗传的因素。因此,在众多胆囊息肉的诱因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某种单一的方法进行完全消除,因此胆囊息肉在临床上自我消除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语音时长 01:56”
-
胆囊息肉定期检查是多久一般来说,胆囊息肉的患者是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随诊的,建议患者每3个月检查1次,这样可以动态地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在定期复查随诊过程当中,发现胆囊息肉引发患者出现了右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等临床症状,这时候建议患者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如果在随访复查的过程当中,发现胆囊息肉迅速地增大大于
-
胆囊息肉怎么检查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可以通过体格检查、B超检查、胆囊造影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等方式检查,确诊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1、体格检查:胆囊息肉的发生原因可能与代谢异常有关,也有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如果疑似患有本病,可以去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肝胆外科等科室就诊,医生会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患者是
-
胆囊息肉是怎么引起的?您好,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和真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也叫假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和进食油腻食物,运动少,肥胖,女性有关,真性息肉是胆囊的原发小肿瘤。
-
体检查出胆囊息肉。目前公认的手术指征主要包括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cm,短期内增长非常迅速,单发广,或者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