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病理特征包括黏膜糜烂、溃疡形成和炎症反应,常导致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其中,肠道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被认为是关键环节,导致大量炎症介质释放,损伤肠黏膜屏障。
治疗上,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策略,具体如下:
1、抗炎药物:如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能够减轻肠道炎症,是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治疗。
2、免疫抑制剂:对于症状较重或对5-氨基水杨酸反应不佳的患者,可使用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少炎症损伤。
3、生物制剂:新型生物药物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能有效中和炎症因子,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4、激素治疗:在急性加重期,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迅速控制病情。
5、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复杂,治疗需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差异。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未来治疗策略将更加精准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