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毒感染后,最快可能在2至4周出现急性期症状。这一时期的症状虽然不具有特异性,但往往包括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3周后缓解。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会经历一个急性感染期。此期间,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导致免疫系统急剧反应,从而引发上述症状。这些症状并非艾滋病独有,因此容易被忽视或误诊。随着急性期症状的消退,感染者会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无症状期,也称为潜伏期。这个阶段,虽然感染者外表看起来健康,但病毒仍在体内不断复制,对免疫系统造成持续损害。当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时,感染者会进入艾滋病的发病期。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
目前,针对艾滋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降低病毒载量,从而延缓病情进展。预防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避免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定期检测和咨询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对于已经感染的人群,及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