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标准穴位数量定为361个,分布在14条经脉之上,包括12条正经以及任脉和督脉。
人体穴位遍布全身,从头部的百会、太阳穴,到胸腹部的膻中、中脘,再到四肢的合谷、足三里等,每一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和功效。例如,合谷穴常用于治疗头痛和牙痛,足三里则是强壮身心、调理肠胃的要穴。
在中医临床中,穴位疗法常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如针对胃痛,除服用中药如香砂养胃丸、胃苏颗粒外,还可通过按摩或针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来缓解症状。对于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如牛黄降压丸的同时,配合按摩太冲、曲池等穴位,可起到辅助降压的作用。
穴位疗法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按摩、艾灸等。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艾灸涌泉穴可助眠安神,按摩太溪穴则有助于补肾强身。除了治疗疾病,穴位在日常保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定期按摩三阴交穴可调理妇科问题,揉按睛明穴则能缓解眼部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