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导致咳嗽,主要归因于支原体侵入呼吸道后引发的炎症反应、免疫反应、黏膜损伤、痰液刺激以及合并感染等多重因素。
支原体感染呼吸道时,会激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从而刺激咳嗽感受器,引发咳嗽反射。
机体在抵抗支原体感染过程中,免疫系统会产生大量炎性介质和抗体,这些物质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也可能加重呼吸道敏感性,导致咳嗽加剧。
支原体在呼吸道内繁殖,可直接损伤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破坏黏膜完整性,暴露神经末梢,增加咳嗽敏感性。
感染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形成痰液。痰液在呼吸道内积聚,不仅阻碍了正常通气,其含有的炎性成分还会持续刺激呼吸道,诱发咳嗽以排痰。
支原体感染有时可伴随其他细菌或病毒的合并感染,这些病原体的共同作用可能使咳嗽症状更为复杂和严重。
在治疗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咳嗽时,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以消除病原体,同时配合止咳药物和对症治疗,以缓解咳嗽症状,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