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及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其传染期通常持续2-3周,潜伏期为3-7天。虽然手足口病发病一个星期后,大多数患者的传染性会显著降低,但是否仍具有传染性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1、潜伏期与初期传染性:在潜伏期,患者虽无症状但已携带病毒,具备传染性。发病初期,传染性逐渐上升。
2、高峰期传染性:症状出现后一周内,传染性达到顶峰,此时病毒载量高,传播风险极大。
3、恢复期传染性:随着病情好转,传染性逐渐降低。但部分患者,特别是免疫功能较弱者,传染期可能延长。
手足口病的治疗包括抗病毒、清热解毒、口腔黏膜保护及镇痛等方面。
1、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颗粒、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2、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露、连翘败毒片,可改善发热、咽痛等症状。
3、口腔黏膜保护剂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能减少摩擦,促进愈合。
4、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减轻局部疼痛。
5、皮肤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可用于止痒和加速水疱干燥。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充足休息,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剧烈运动,并遵循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同时,家长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