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当人们在遭受外伤,使骨结构的连续性遭到破坏,发生完全或部分断裂,这种症状就是骨折。多见于儿童及老年人,常见的症状是骨折后可出现局部变形、肢体等出现异常运动、移动肢体时可听到骨擦音等,并常常伴有剧痛,可导致肿胀、肌肉萎缩、褥疮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在临床上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骨折的治疗原则:

在处理骨折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对骨折本身的情况进行评估,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临床上治疗骨折有三大原则,即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治疗。

第一,骨折的复位,标准是通过复位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使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良好,以促使骨折恢复。常用的方法是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

第二,骨折的固定,由于复位之后还有再移位的可能性,并且骨折的愈合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复位之后必须进行合理的固定,一个良好的固定是骨折愈合的关键。可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

第三,功能锻炼治疗,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并发症和及早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手段。在肿胀逐渐消退,骨折端已纤维连接,日趋稳定的情况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或借助功能康复器逐步活动骨折处。

骨折的预后及因素影响:

第一,一般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骨折愈合较成人快,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各项机能减退,愈合时间一般较长。

第二,如果骨折若发生感染,可以导致骨髓炎,如果有死骨形成或软组织坏死,就会影响骨折愈合。

第三,如果治疗方法不当,比如复位方式不适当,固定的不牢固或者后期不当的功能锻炼,就可能干扰骨痂的生长,影响骨折的愈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