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即心房颤动,其特征为心房电活动极度紊乱。短绌脉,或称脉搏短绌,是心房颤动的一个显著临床表现,原因在于心房颤动时,心室率快速而不规则,导致许多心室收缩产生的搏动过弱,以致未能开启主动脉瓣,或因动脉血压波太小,未能传导至外周动脉而无法触及,从而造成脉率低于心率的现象,即短绌脉。

心房颤动时出现短绌脉的具体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心律不齐:心房颤动时,心房的有效收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部分心肌的快速而不协调的颤动,这使得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血液动力学受到影响。

2、心室反应不均一:由于心房颤动的存在,心室对于心房颤动的反应并不一致,导致心室收缩力度和时间间隔不均,部分心跳可能不足以产生可检测的脉搏。

3、心脏输出量变化:心房颤动会影响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使得每次心跳泵出的血量不同,当输出量较小时,脉搏可能无法触及。

4、药物治疗的影响:在治疗心房颤动时,常用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和华法林等,它们可能影响心脏的节律和传导,从而进一步影响脉搏的表现。

5、个体差异:不同患者的生理状况、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存在差异,这也会影响脉搏的感知。例如,血管弹性较差的患者,在心房颤动时可能更容易出现短绌脉。

综上所述,心房颤动引发的短绌脉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心律不齐、心室反应不均一、心脏输出量的变化、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以及个体间的生理差异。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心房颤动时脉搏与心率的不一致,即短绌脉的出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