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对凝血的影响

在医学检测中,标本溶血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它对凝血功能检测的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溶血会导致一系列凝血指标的异常,进而影响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

溶血会导致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红细胞破裂后,会释放出大量纤维蛋白原前体,进而提升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这可能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对血液循环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促进血栓形成。

凝血酶原时间可能因溶血而延长。溶血时,红细胞中的某些凝血因子可能被释放并与纤维蛋白相互作用,影响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的过程,严重时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部分活化凝血因子Ⅲ会因溶血而减少,其活性降低可能影响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进一步干扰凝血过程。

此外,溶血还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刺激巨噬细胞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缩短血小板寿命。长期或严重的溶血甚至可能引发贫血,进一步加重血小板消耗,增加血栓或出血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如奎宁、乙酰水杨酸和硝基呋喃类药物,可能导致溶血急性加重,从而进一步复杂化凝血功能的检测。因此,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必须避免标本溶血,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为你推荐

健康自测

健康自测大全 健康早知道

专业医学量表 专业医学团队

扫码关注完成健康自测

Baidu
map